2021年度龙大美食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预制菜为核心的食品为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两翼支撑。从公司2021年以来的业绩来看,预制菜尚未能担当起龙大美食的盈利大旗。公司2022年7月15日发布公告称,预计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80%,扣非后净利润同比跌幅超60%。从2021年产品收入构成来看,鲜冻肉、进口贸易仍是龙大美食两大收入来源,预制菜收入占比尚不足7%。
根据龙大美食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0万元至4000万元,同比下滑87.01%至89.28%,扣非后净利润8000万元至9800万元,同比下滑69.35%至74.98%。龙大美食解释称,2022年上半年,受市场行情变动影响,公司毛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2022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5.67%至3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89.07%至2342.84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78.67%至4641.05万元。龙大美食主要经营预制菜、肉制品、屠宰鲜冻肉等产品。2021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9.05%至195.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72.7%至亏损6.59亿元。从2021年分产品来看,龙大美食鲜冻肉收入137.61亿元,占比70.54%,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进口贸易、预制菜收入占比分别为19.38%、6.06%。在食品板块中,公司将预制菜分为预制食材、预制半成品和预制成品3大系列,共数百种产品品类。
2021年度两大主业毛利率下滑,拖累了公司净利润。
当期,龙大美食鲜冻肉毛利率同比下滑3.58个百分点至1.47%,进口贸易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3.74个百分点至-1.84%,处于亏损状态。分季度来看,2021年龙大美食在一季度净利润超2亿元后逐步下滑,三季度净利润降至1982.69万元,四季度净利润更是亏损金额高达9.86亿元。而在2021年上半年,龙大美食虽然收入同比下滑8.61%,但净利润同比仍实现1.26%的同比增速。当期,公司鲜冻肉、进口贸易毛利率分别为5.12%、3.33%。这也意味着,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公司鲜冻肉、进口贸易两大主业毛利率出现快速下滑。龙大美食解释,受2021年国内生猪行情影响,猪肉类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较2020年下降幅度超过30%。有机构指出,中期来看,猪价走势或将先低后高,猪价下行利好屠宰产销,猪价走高增厚冻肉利润;随着疫情缓解,B端餐饮需求恢复,龙大美食一季度的产品储备和渠道拓展将为接下来打好基础。太平洋证券表示,长期来看,龙大美食大力培育预制菜板块,疫情加速预制半成品和成品需求,海南工厂投产增强其他肉类产品扩张潜力、支撑预制菜发展,预制菜业务规模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净利率也随之提升。
02
发力B端客户
虽然业绩不甚理想,但龙大美食采取的经营措施并不少。食品业务方面,2021年度,龙大美食与西华大学合作成立川菜工业化技术研究院,推动川式预制菜工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致力于不断为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提供预制菜创新产品。龙大美食全年上市新品总产能超过2万吨,储备产品超过100款。龙大美食2021年年报显示,通过新改扩建投产5座工厂,该公司食品产能达到15.5万吨/年。此外,海南自贸区食品工厂、巴中食品工厂项目已签约并加快推进落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增加食品产能17.5万吨/年。屠宰业务方面,龙大美食2021年设计屠宰产能达1100万头/年,实际屠宰量641.1万头,同比增长57.7%。此外,公司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产能布局,在建及待建工厂投产后,预计增加产能400万头/年,总产能将达到1500万头/年。销售渠道拓展方面,2021年龙大美全国化布局下,各地经销商数量均实现大幅增长,达到8850家,同比增长31.34%。其中,西南地区增长118家,同比增长99.16%;华中地区增长577家,同比增长33.12%;华南地区增长149家,同比增长201.35%。针对大型B端客户,由公司直接对接;中小型B端客户主要通过经销商和代理商,公司会对经销商和代理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树立样板市场进行开拓。龙大美食大型B端客户和中小型B端客户的划分主要根据企业知名度、规模(全国连锁门店数量)以及向公司进行的全年采购量综合划分,主要为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和知名的食品加工厂,剩下的B端客户为中小型B客户,主要为团餐、中小餐饮企业和经销商。龙大美食管理层在2022年6月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大型B端客户占比较高,超过50%,中小型B端客户的占比大概在30%-40%,C端占比相对较少,在10%左右。公司管理层表示,综合日本和美国的预制菜行业发展路径来看,国内预制菜正处于发展初期,中长期预制菜行业仍以B端客户需求为主。采取“BC兼顾,以B为主、以C为辅”的渠道策略。
03
密集开店,餐饮零售“必胜诀”?
从南京新街口的地下通道经过,很难不注意到一个“奇观”:
十步之内,必能看到一家以两个“逗号”为品牌标识的某鲜果茶饮店,挨得最近的两家店仅两米之隔,短短百米之内的门店数量就超过了10家,并官宣要在新街口范围内开设60家门店。
也正因为其夸张的开店密度,让许多“跟风”下单的消费者慨叹:“不买一杯都不好意思从这儿过。”
海底捞、星巴克、蜜雪冰城、奈雪的茶、T COMMA……
近年来,密集型选址、蜂窝式开店的模式并不鲜见,其中将“密集拓店”做到极致的,当属红极一时的现象级茶饮品牌——茶颜悦色。
此前一直偏安长沙一隅的茶颜悦色,在2019年连获3轮融资后,迅速将长沙单城的门店数从80家扩张至近500家,一跃成为网红店“鼻祖”和“城市名片”。
密集开店、小区域的运营策略、抢占热门商圈黄金地段,让其即便在长沙最热闹的五一广场、黄兴路步行街,也能创造出“五步一茶颜,家家都排队”的盛况。
跑马圈地、密集布局,“饱和式”的零售模式背后,是品牌塑造的商业逻辑。日本7-11连锁便利店的缔造者铃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学》中提到一个词,叫做“阈值”。
在他看来,消费者在接受新事物时,心中存在一个“阈值”,只有短期内出现的次数超过这个值,品牌才能在用户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密集开店,迅速布点,就是凭借这种“重复的力量”,集中火力击穿传播的阈值。
在黄金地段抢占制高点,门店的数量就是最好的广告。
一方面,同品牌门店密集分布,让品牌效应急遽提升,消费者对单一品牌的认知度迅速加深,而认知度又与消费者的信任度挂钩,促进了消费意愿。
另一方面,当店铺集中在一定范围时,不仅大大提升了店与店间物流和配送的效率,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更让投放一次广告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变得事半功倍。
“开店越多,成本越低”,看似违背常识,却是密集型门店化解高昂成本的“高招”。
然而,“内卷”的赛道叠加后疫情时代的影响,靠着“密集拓店”打法所建立的护城河开始变得不再坚不可摧。
2021年,火锅江湖“一哥”海底捞关停276家门店,关店潮仍在延续,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再次闭店68家。
无独有偶,去年末茶颜悦色第三次集中关店87家,占门店总数的六分之一,并在回应文中表示:“密集布点赚到了红利,也要承担人流减少的后果”。
市场剩余空间紧急收缩,餐饮正迎来新一轮行业洗牌期,眼下密集型开店的“后遗症”已格外显眼。
首先,高速扩张对品牌综合实力要求高,前期布局时间极长,资金投入极大。
其次,高速扩张下,维持单店盈利并非易事,随着门店增加,密集店铺容易陷入无意义的内卷甚至是零和博弈——内部门店人流量互相蚕食,导致单店利润下降。
正如疯狂拓店的蜜雪冰城加盟商间流传的一句话,“干掉蜜雪的,是隔壁的蜜雪”。
“先做大再做强”,这样的商业逻辑在过去似乎行得通,如今却不大适用,餐饮行业修炼内功的必要性尤为凸显。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品牌的网红属性、社交属性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拓展了市场规模,而“马太效应”也日趋明显。
大浪淘沙之下,品牌最重要的是先存活下来,放缓扩张步伐,把内功练扎实。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可以走性价比之路,精准品牌定位,找准核心消费人群,在同质化的市场当中加强品牌、服务差异化发展。
另一方面,品牌更应加强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保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调性,通过对消费场景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提高消费转化率。
-END-
原创:预制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