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式饮食文化中,烹饪既是口的享受,更是一门艺术。近年来,受到疫情催化和众多资本和玩家入局的驱动,预制菜成为了目前最受关注的消费细分赛道。近日,德勤中国与穆棉资本和内向基金联合发布的《2022年预制菜市场展望-乘风而来,群雄逐鹿》的报告,以下是报告摘录。“预制菜” 是以农、 畜、 禽、 水产品为原料, 通过预加工与辅料添加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根据食用方式和深加工程度由低到高可将预制菜分为即配、 即烹、 即热。德勤对预制菜市场的定义包括中式主食、 调理肉制品、 包装火锅食材、 即热菜肴、 西式烘培、 即烹菜肴、 三级净菜、 新兴即热主食和自热食品, 共九个细分品类。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5,500亿元, 未来5年CAGR有望达13%, 即配、 即烹、 即配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 47%和51%;尽管当前即热赛道的市场份额最大, 但即配与即烹赛道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21至26年两大赛道CAGR分别达到20%和14%, 远高于即热赛道。总体而言, 在预制菜领域, 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量仍较低, 尚不足10kg, 而在较成熟的日本市场, 人均消费量已达~25kg,我国预制菜赛道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可供释放。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各出奇招,通过不同的打法建立竞争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实心市场突破。目前, 中国预制菜市场仍处于蓝海竞争、 跑马圈地的阶段, 企业数量众多, 但规模通常较小、 市场集中度偏低, 在众多参与者之中, 企业要想脱颖而出, 应顺应市场趋势、 立足自身核心资源,识别业务增长的方向。当前较为突出的预制菜品牌, 按照其突出重围的关键制胜之道和竞争优势构建核心逻辑可分为三类打法, 包括赢在产品、 赢在营销和赢在规模。发掘特色热门单品, 剑指差异化赛道有助于脱颖而出;推动大单品的持续迭代和延展, 加强核心单品竞争优势,可保持品牌力;老字号餐饮企业可推出以已有菜品为主、 新品为辅的餐厅品牌化预制菜切入市场, 满足更丰富的家庭餐饮场景。大希地主打C端的中西式预制菜企业作为近年来崛起的预制菜电商品牌, 选择差异化赛道切入市场、 成功破茧。叮叮懒人菜主打C端的以中式菜肴为主的预制菜品牌, 以大单品持续突围, 深耕抖音渠道, 取得爆发式增长。王家渡食品公司是一家从事川味食品研发、 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川味预制菜企业, 拥有十多项专利技术。
广州酒家精耕预制菜的研发、 生产、 销售, 基于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优势开发速冻点心、 方便菜肴等预制菜产品, 发力预制菜赛道。一家主打C端以鱼虾单品为主的互联网预制菜品牌, 在凭借特色单品打开知名度后, 不仅进一步优化该单品的竞争力, 还逐步布局相关品类, 探索发展特色单品矩阵以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以划分细致的场景化标签打动线上目标客群, 触发消费共鸣;辅以线上、 线下联动营销、 共促销售, 重构零售消费体验;生鲜电商平台企业可依托下游重叠目标客群, 借助积累数据, 快速切入预制菜赛道。一家主打C端的互联网中式预制菜品牌, 通过多平台、 多维度的互动方式传播其标签、 构建与年轻一代的饮食共鸣。一家从B端向C端转型的互联网中式预制菜品牌, 通过头部直播电商平台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 之后入驻线下商超渠道, 以破除客群界限, 线上、 线下联动, 共同促进销售。
一家主打C端的中式预制菜品牌, 线上借助头部直播电商平台打造品牌声量, 在消费者的口碑积累下, 开设线下专营店, 进一步加持品牌知名度。某生鲜电商平台借助下游消费者数据积累, 精准进行产品匹配, 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需求, 打造预制菜品牌。一家推出主打B端的中式预制菜的农业龙头企业, 涉足农产品种植、 配送、 净菜加工、 中央厨房、 电子商务等完整的供应链环节以保证食品安全。一家主研肉制品的预制菜品牌, 依托背靠农产品集团的产业优势, 从上游原材料向下游预制菜行业进行产业链延申, 保障了原材料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蜀海是一家以服务连锁餐饮及零售、 团餐客户为主的食材供应链服务企业, 近年来通过不断深耕布局冷链物流, 企业规模化优势正在日益凸显。“蓝海待掘金,群雄竞逐鹿”的预制菜市场在2022年将进一步活跃,迎来更多元的玩家入局,我们也期待市场格局的进一步重塑,可以崛起出更多在供应链、品牌和渠道上有更强统治力的企业。
原创:预制菜产业展